丁年

词典解释: dīng nián1.男子成丁之年。历代之制不一。汉以男子二十岁为丁,明清以十六岁为丁。亦泛指壮年。国语辞典注音 ㄉㄧㄥ ㄋㄧㄢˊ  拼音 dīng nián丁壯之年,即滿二十歲。▶ 《文選.李陵.答蘇武書》:「奉使,皓首而歸。」▶ 唐.溫庭筠〈蘇武廟〉詩:「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43页 第1卷 143

词典名字:

丁年

词典发音:

dīng nián

国语辞典

丁年 dīngnián

[age attained one's majority] 成丁的年龄

基本解释

丁年[ dīng nián ]

⒈  丁壮之年,即满二十岁。

《文选·李陵·答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唐·温庭筠〈苏武庙〉诗:「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引证解释

⒈  男子成丁之年。历代之制不一。 汉 以男子二十岁为丁, 明 清 以十六岁为丁。亦泛指壮年。

《文选·李陵<答苏武书>》:“﹝足下﹞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李善 注:“丁年,谓丁壮之年也。”
金 元好问 《灯下梅影》诗:“丁年夜坐眼如鱼,老矣而今不读书。”
清 缪慧远 《友人过访》诗:“坐上清歌闻子夜,人生行乐及丁年。”
梁启超 《卢梭学案》:“又凡人生长於一政府之下,及既达丁年,犹居是邦,而遵奉其法律,即默认其国之民约而守之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丁年

  • 丁年中国古代关于男子成丁年龄的规定。服徭役一般以成丁为条件,课税也因成丁与否而有别。成丁年龄历代有所不同。晋、明、情为16岁,秦、南朝的宋、金为17岁,南朝的齐、隋初为18岁,宋为20岁,唐初为21岁,汉为23岁(景帝时改为2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