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

词典解释: sān gōng 周代以司马、司徒、司空为,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西汉时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又称三司,总揽军政大权。唐宋沿用此称,已无实权。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作为大臣的最高荣誉头衔。国语辞典注音 ㄙㄢ ㄍㄨㄥ  拼音 sān gōng1. 人臣中最高的三個官位:(1)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 《書經.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論道經邦,燮理陰陽。」(2)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 《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漢危無嗣,而公定之;四輔之職,之任,而公幹之。」(3)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 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職官》:「後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亦稱為「三司」。2. 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 《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或稱為「三師」。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84页 第1卷 184

词典名字:

三公

词典发音:

sān gōng

国语辞典
  •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 星名。
  •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 基本解释

    三公[ sān gōng ]

    ⒈  人臣中最高的三个官位:(1)​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2)​西汉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3)​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唐·杜佑也称为「三司」。

    《书经·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汉危无嗣而公定之;四辅之职,三公之任,而公干之。」
    《通典·卷十九·职官三公》:「后汉又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⒉  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

    《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法语Trois Excellences

    引证解释

    ⒈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周 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一说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序》。

    《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

    ⒉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西汉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见《通典·职官一》。

    ⒊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唐 宋 沿 东汉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但已非实职

    ⒋  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见《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⒌  星名。

    《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
    张守节 正义:“三公三星在北斗杓东,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并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变出阴阳,主佐机务。”
    《晋书·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调七政,和阴阳之官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三公 (古代官职)

  • 三公是中国秦朝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以后多为虚职,地位上略低于宰相。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