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

词典解释: sān huán 1.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文公死后,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国语辞典注音 ㄙㄢ ㄏㄨㄢˊ  拼音 sān huán春秋時魯國大夫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因皆為桓公之後,故稱為「」。▶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之;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間。」亦稱為「三家」。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221页 第1卷 221

词典名字:

三桓

词典发音:

sān huán

国语辞典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
基本解释

三桓[ sān huán ]

⒈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因皆为桓公之后,故称为「三桓」。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

引证解释

⒈  春秋 时 鲁国 大夫 孟孙 ( 仲孙 )、 叔孙、季孙 都是 鲁桓公 的后代,故称“三桓”。 文公 死后,三 桓 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 鲁国 的政权。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三 桓 之侈也,欲以诸侯去之;三 桓 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间。”
唐 刘知几 《史通·辨职》:“昔 鲁叟 之修《春秋》也,不藉三 桓 之势; 汉 臣之著《史记》也,无假七贵之权。”
钱谦益 《拜观睢阳五老图》诗:“旧德至今传五老,丰碑何用视三 桓。”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三桓

  •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