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九旨

词典解释

历代治《春秋·公羊传》的经学家,以为《春秋》书法中有“三科九旨”,指三个科段之内,有九种意旨。《公羊传》徐彦疏引何休《文谥例》:“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何休以为就时代论,孔子为宋人之后,居东周之世,而又以笔削《春秋》为素王之业;就史事论,鲁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的史事为孔子所传闻,文公、宣公、成公、襄公为孔子所闻,昭公、定公、哀公为孔子所见。就亲疏论,《春秋》是鲁史,故以鲁国为内,“诸夏列国”为外,“夷狄”又为“诸夏”之外。又宋衷主张以张三世、存三统、异内外为三科;时、月、日、王、天王、天子、讥、贬、绝为九旨。三世指夏、殷、周;夏为人统,殷为地统,周为天统。时、月、日,指记事的详略,王、天王、天子,指称谓的远近亲疏;讥、贬、绝,指书法的轻重。并见徐彦《公羊疏》。清孔广森曾另有别解,以天道、王法、人情为三科;时、月、日、讥、贬、绝、尊、亲、贤为九旨,见《春秋公羊通义》

词典名字:

三科九旨

词典发音:

sān kē jiǔ zhǐ

国语辞典
  • 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有何休宋衷二说。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汉 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有 何休、宋衷 二说。按:三世指 夏、殷、周,三统指 夏 为人统, 殷 为地统, 周 为天统;时、日、月,指记述的详略;王、天王、天子,指称谓的远近亲疏:讥、贬、绝,指书法的轻重。

    《公羊传·隐公元年》“隐公 第一” 唐 徐彦 疏:“问曰:‘《春秋説》云:《春秋》设三科九旨,其义如何?’答曰:‘ 何氏 ( 何休 )之意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揔言之,谓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故 何氏 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 周 、故 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问曰:‘案 宋氏 ( 宋衷 )之注《春秋説》,三科者:一曰张三世,二曰存三统,三曰异外内,是三科也;九旨者,一曰时,二曰月,三曰日,四曰王,五曰天王,六曰天子,七曰讥,八曰贬,九曰絶。’”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三科九旨

  • 三科九旨,sān kē jiǔ zhǐ,即三段中寓九种旨意。出自《公羊传.隐公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