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

词典解释: xià lì 1.古代祭祀时主祭人的助手,有上手下手之分,下手曰。 2.同"下痢"。古代医学对"泄泻"与"痢疾"的统称。 3.堪舆家迷信之说,指不宜埋葬的处所。国语辞典注音 ㄒㄧㄚˋ ㄌㄧˋ  拼音 xià lì古代祭祀時,主祭者的助手之一。▶ 《儀禮.少牢饋食禮》:「佐食,上利執羊俎,執豕俎。」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314页 第1卷 314

词典名字:

下利

词典发音:

xià lì

国语辞典
1.古代祭祀时主祭人的助手,有上手下手之分,下手曰下利。 2.同"下痢"。古代医学对"泄泻"与"痢疾"的统称。 3.堪舆家迷信之说,指不宜埋葬的处所。
基本解释

下利[ xià lì ]

⒈  古代祭祀时,主祭者的助手之一。

《仪礼·少牢馈食礼》:「佐食,上利执羊俎,下利执豕俎。」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祭祀时主祭人的助手,有上手下手之分,下手曰下利。参见“上利”。

《仪礼·少牢馈食礼》:“佐食上利执羊俎,下利执豕俎。”
胡培翚 正义引 吴廷华 曰:“利即佐食也,长为上,次为下。”

⒉  古代医学对“泄泻”与“痢疾”的统称。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东阳 陈叔山 小男二岁得疾,下利常先啼,日以羸困。”
宋 韩祇和 《伤寒微旨论·用药逆篇》:“热药既下,往往吐出及下利愈甚,此亦阴阳气相击也。”

⒊  堪舆家迷信之说,指不宜埋葬的处所。

《旧唐书·吕才传》:“汉 之山陵,散在诸处,上利下利,蔑尔不论。”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下利

  • 简称利。亦称下痢,是一种病症。早期古医籍中痢疾与泄泻的统称。后世区分为利与痢,以利为泄泻,痢为痢疾。
  • 下利:水气不从小便出反而渗于大肠。
  • 利下则是一种治法,即利小便,多用于外寒里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