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之无
词典解释:
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1.【解释】: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2.【出自】: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3.【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不识字
不识之无无一不备备位充数数一数二二三其德德厚流光光前启后后不僭先先人后己己溺己饥饥不择食食不下咽咽苦吐甘甘之如饴饴含抱孙孙庞斗智智勇兼全全军覆没没世不忘忘乎其形形具神生生上起下下不为例例直禁简简丝数米米已成炊炊沙作糜糜烂不堪堪以告慰糜躯碎首首下尻高高下任心心不两用用一当十十万火急急不及待待人接物物以类聚聚众滋事事不宜迟迟回观望望云之情情不可却却之不恭恭而有礼礼为情貌貌似强大大中至正正中下怀怀丸操弹弹丝品竹竹报平安安不忘危危于累卵卵与石斗斗丽争妍妍姿艳质质伛影曲曲不离口口不二价价值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不扬波波光鳞鳞鳞次栉比比众不同同休共戚戚戚具尔尔汝之交交口同声声东击西西台痛哭哭丧着脸脸无人色色丝虀臼臼头深目目下十行行不从径径一周三三三两两两世为人
国语辞典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基本解释
不识之无[ bù shì zhī wú ]
⒈ 之无,唐代白居易出生六七个月时,即能辨别「之」、「无」二字。见《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故后世用以比喻极浅显易懂的字。不识之无比喻不识字或毫无学问。
引清·黄景仁〈除夕述怀〉诗:「有儿名一生,废学增痴憨;曾不识之无,但索梨与柑。」
引证解释
⒈ 后以“不识之无”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引唐 白居易 《与元九书》:“僕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於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僕者,僕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阿英 《胡沙随笔·土山湾黑市》:“因此辈系窃偷而来,兼以不识之无,遂至无全帙者。”
李健吾 《<李广田选集>序》:“《废墟中》,写一个不识之无的木匠,爱打老婆,老婆也让他打;他有气无处泄,她也就让他泄。”
成语解释
不识之无
【解释】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出处】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近义词】不识一丁
【反义词】学富五车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不识字
© 汉典
网络解释
不识之无
不识之无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bù shí zhī wú,意思是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出自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