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

词典解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民响应共产党武装抗日的号召,纷纷组织游击队,并联合东北抗日义勇军,在长白山、三江平原、小兴安岭等地开展游击战争,积极打击日军。1933年5月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1936年2月改称东北抗日联军,共有十一个军。1936年7月、1937年10月、1939年5月分别合编为第一、二、三路军,分别归中共南满、吉东、北满省委领导。到1937年7月,抗联各部队发展到四万五千余人。七七事变后,曾以积极作战行动,配合关内军民抗战。由于日军频繁“讨伐”,部队损失很大。1945年8月,东北抗日联军响应毛泽东“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的号召,配合苏联军队和八路军进军东北。9月,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总司令。到10月中旬,部队发展到近四万八千人。10月底编入东北人民自治军(后为东北民主联军)

词典名字:

东北抗日联军

词典发音:

dōng běi kàng rì lián jūn

国语辞典
简称“抗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部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先后组织起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反日联合军等抗日武装。1936年2月统一改称东北抗日联军。并编成第一、二、三路军。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东北抗日联军 (抗战时期东北抗日武装)

  •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它的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革命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于日本侵略者的大后方,他们在非常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中牵制了数十万日伪正规军,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他们可歌可泣、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