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突厥

词典解释

古族名。一作北突厥。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始波罗可汗与达头可汗将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东突厥境内不相统一,有几个可汗互争雄长,遂为西突厥所迫,向隋求婚纳贡称臣,并迁居漠南。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颉利可汗扰唐,为唐所俘,东突厥亡。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首领骨咄禄复兴,数世皆与唐互市,使经济文化得以发展。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因内乱及生产破坏,为回纥所破。

词典名字:

东突厥

词典发音:

dōng tū jué

国语辞典
古国名。北魏时建立的突厥政权,于隋开皇时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二国。东突厥地在我国北方,亦称北突厥。唐天宝三年为回纥所灭。参阅《新唐书.突厥传》。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古国名。 北魏 时建立的 突厥 政权,于 隋 开皇分裂为 东突厥、西突厥 二国。 东突厥 地在我国北方,亦称 北突厥。唐 天宝 三年为 回纥 所灭。参阅新唐书·突厥传》。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东突厥

  • 北齐后主天统三年(567),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东突厥(583年~630年)大体上以金山(今阿尔泰山脉)为界,与西突厥划分汗国原来的疆域。但是,随着两国势力的消长,所辖范围也时有伸缩。在东突厥汗国内,突厥分布在南部,铁勒诸部则在北方。强盛时势力范围囊括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