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
词典解释:
简称“民国”。1912—1949年中国国家的名称。1911年(清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各省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权,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旋政权落入北洋军阀手中,*北洋政府迁都至北京。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相继为总统。在北洋政府统治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加紧侵略,军阀连年混战,使中国陷入极端混乱的局面。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推动孙中山于1924年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进行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南京建立代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反动政权*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以重庆为陪都。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语辞典
◎ 中华民国 Zhōnghuá Mínguó
[Republic of China] 1911年至1949年中国国家的名称
真正中华民国。——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网络解释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1912-1949),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统一之后,民国进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按照《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并未列明何为固有之疆域。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积为1141万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二大国(仅次于俄罗斯)。民国坚持共和制政体,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初期颁布临时约法,后以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为背景,国民政府实施军政期,训政期,宪政期,抗战后召开国民大会,确定了总统制。民国时期外交呈现了一个国际化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遵循国际规则与维护国家利益、法理上的独立与事实上的自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