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

词典解释: zhōng hé jié 1.唐德宗贞元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见《新唐书.李泌传》。国语辞典注音 ㄓㄨㄥ ㄏㄜˊ ㄐㄧㄝˊ  拼音 zhōng hé jié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流行於華北地區,尤以北平為最。此節日乃由唐德宗下詔成立。相傳每年農曆二月初一為太陽真君的生辰,民間習於是日相互贈送百穀、瓜果,並以「太陽鳩糕」祀日,祁求農作物豐收。見《新唐書.卷一三九.李泌傳》。

词典名字:

中和节

词典发音:

zhōng hé jié

国语辞典
唐德宗贞元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见《新唐书.李泌传》。
基本解释

中和节[ zhōng hé jié ]

⒈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流行于华北地区,尤以北平为最。此节日乃由唐德宗下诏成立。相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为太阳真君的生辰,民间习于是日相互赠送百谷、瓜果,并以「太阳鸠糕」祀日,祁求农作物丰收。见《新唐书·卷一三九·李泌传》。

引证解释

⒈  唐德宗 贞元 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宜春酒,以祭 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见《新唐书·李泌传》。

杨万里 《二月一日郡圃寻春》诗:“中和节里半春天,一拂清寒半点暄。”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中和节

  • 中和节,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是农历二月初二,不过当时的日期是在农历正月初一,随着历史的演化,改为二月初二。该节始于唐德宗李适贞元五年(789)。由于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又称春龙节、青龙节),所以中国民间常常将中和节与龙抬头混为一个节日。寓意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雨水天气也将增多。中和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神灵的活动,在民间有祭春龙等习俗,饮食常以“龙”字命名。
  • 中和节,唐德宗时确立为“三令节”之一(与正月初九、三月上巳并称),节俗为食“太阳糕”(近似年糕),各家焚帛。2011年05月23日,中和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