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役

词典解释: yì yì 1.宋以后的一种徭役形式。国语辞典注音 ㄧˋ ㄧˋ  拼音 yì yì宋孝宗時,謝諤所建議的助役法。人民依照貧富,出田穀助役,不願者乃行差役,詔行諸路,民以為便。▶ 《宋史.卷三八九.謝諤傳》:「諤里居時,創義役法,編為一書,至是上之。詔行其法於諸路,民以為便。」

词典名字:

义役

词典发音:

yì yì

国语辞典
宋以后的一种徭役形式。
基本解释

义役[ yì yì ]

⒈  宋孝宗时,谢谔所建议的助役法。人民依照贫富,出田谷助役,不愿者乃行差役,诏行诸路,民以为便。

《宋史·卷三八九·谢谔传》:「谔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至是上之。诏行其法于诸路,民以为便。」

引证解释

⒈  宋 以后的一种徭役形式。

《宋史·食货上六》:“乾道 五年, 处州 松阳县,倡为义役,众出田穀,助役户轮充。”
《宋史·谢谔传》:“諤 里居时,创义役法,编为一书,至是上之,詔行其法於诸路,民以为便。”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义》:“近时州县众力共给役曰义役,皆与众同之意。”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义役

  • 南宋应役户互助的一种方式。乾道五年(1169年)浙江松阳民户首创。以一乡或一都为单位,由应役户出田或买田若干作助役田,所收田租充应役费用。出田多少,贫富不等。后被豪强把持。元泰定时(1324-1327)规定有田一顷以上者每顷出助役田若干,以其收入充助役之费,与义役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