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部乐

词典解释

又称“九部伎”。隋唐宫廷燕乐。用于朝会大典与宴享。隋开皇初设七部乐,大业中增康国乐、疏勒乐成九部乐,并将清商乐列为首部,改国乐为西凉乐。九部乐即清商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唐初宫廷燕乐沿用隋九部乐。

词典名字:

九部乐

词典发音:

jiǔ bù lè

国语辞典
  • 初宫廷的九部宴会乐曲。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隋 及 唐 初宫廷的九部宴会乐曲。

    《隋书·音乐志下》:“隋 开皇 初,定置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部乐。及 大业 中 煬帝 乃定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疎勒、安国、高丽、礼毕,以为九部乐。”
    武德 初,去天竺、文康(即礼毕),增燕乐和扶南,仍为九部。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高宗 将会百官命妇宣政 殿,并设九部乐。”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九部乐

  • 《九部乐》可称之为《炀帝九部乐》和《隋制九部乐》。“九部乐”一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隋代。隋文帝在公元589年灭陈完成了国家统一,结束了持续近三百年之久的南北分裂局面。当时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于是形成了南北、胡汉、雅俗、宗教、世俗各种音乐大融合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