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

词典解释: wǔ qī 1.人死后三十五天。旧时丧礼,人死后每七日祭祀或唪经,有头七﹑三七﹑等。 2.约计数目之词。国语辞典注音 ㄨˇ ㄑㄧ  拼音 wǔ qī1. 民間習俗在人死後,每七日祭祀或唪經。有頭七、三七、等。指死者去世後三十五天。▶ 《紅樓夢.第六八回》:「親大爺的孝纔,姪兒娶親,這個禮我竟不知道。」2. 約略計算的數目。▶ 《董西廂.卷一》:「載間,家業零替,緣尚書生前守官清廉,無他蓄積之所致也。」▶ 《水滸傳.第二回》:「自此王進子母兩個,在太公莊上服藥,住了日,覺道母親病患痊了,王進收拾要行。」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343页 第1卷 343

词典名字:

五七

词典发音:

wǔ qī

国语辞典
  • 人死后三十五天。旧时丧礼,人死后每七日祭祀或唪经,有头七、三七、五七等。
  • 约计数目之词。
  • 基本解释

    五七[ wǔ qī ]

    ⒈  民间习俗在人死后,每七日祭祀或唪经。有头七、三七、五七等。五七指死者去世后三十五天。

    《红楼梦·第六八回》:「亲大爷的孝才五七,姪儿娶亲,这个礼我竟不知道。」

    ⒉  约略计算的数目。

    《董西厢·卷一》:「五七载间,家业零替,缘尚书生前守官清廉,无他蓄积之所致也。」
    水浒传·第二回》:「自此王进子母两个,在太公庄上服药,住了五七日,觉道母亲病患痊了,王进收拾要行。」

    英语memorial activity 35 days after a person's death

    引证解释

    ⒈  人死后三十五天。旧时丧礼,人死后每七日祭祀或唪经,有头七、三七、五七等。

    《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拙夫死了,家下没人,昨日纔过了他五七。”
    《红楼梦》第六八回:“亲大爷的孝纔五七,姪儿娶亲,这个礼,我竟不知道。”
    王西彦 《福元佬和他戴白帽子的牛》:“媳妇病死还不曾过五七,一群鸡子也风扫落叶似地在两天里瘟掉了。”

    ⒉  约计数目之词。

    宋 胡太初 《画帘绪论·听讼》:“凡与一人竞诉,词内必牵引其父子兄弟五七人,甚至无涉之家。”
    《西游记》第十七回:“拖将过来看处,却是一条白花蛇怪。索性提起来,捽做五七断。”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五七 (祭祀术语)

  • 按照传统,人死了之后的纪念仪式是很有讲究的。刚死的时候是做七——就是从刚死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断七。之后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渐渐的拉长距离,再大的哀伤也该渐渐的淡了。
  • 这些之中,五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说死了的人会在这一天回家,最后看看他的家人,然后去投胎,或是去阴司居住。为什么选死了后的第三十五天呢,我们乡下有这样的说法:一开始魂灵浑浑噩噩的,没有离开身体,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等过了一个月,他想起来却发现身体里的骨头都松开了,再也起不来的时候,终于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真的死了,于是那个魂灵长叹一声,爬出坟墓,来和家人做最后的告别。
  • 五七的仪式很讲究,要在灵堂摆一桌菜,倒上酒倒上茶,在生前住的房间里摆好洗脸水和洗脚水,在生前睡的床上放好生前常穿的衣服——总之就是为他最后一夜的休息做好准备。到晚上10来点,召唤的仪式就开始了(怕他忘了回家么?),大儿子拿着灯笼(怕他看不清夜路么?)爬到灵堂的屋顶上,掀起三张瓦片(??),向着夜空大叫几声“爹爹你回来啊~~”之类的话,余下的人则在梯下跪成一排,该哭的哭,该叫的叫。
  • 关于死了的人那天到底会不会回来的说法,人们一向都是将信将疑的。有说不相信的,但更多的还是诸如发现酒浅了,馒头掉在地上了,或是被子被掀起了一个角等等等等的说法。还有一个老太太很神秘的告诉我,说要证明其实很简单,在睡房洒点草木灰就可以了——会有浅浅的脚印——只不过这样对死者太不敬了。
  • 作为封建迷信活动的一部分,五七的仪式至今仍在国内四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