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杂俎

词典解释

笔记。明谢肇淛撰。“俎”亦作“组”。十六卷。分天部、地部各二卷,人部、物部、事部各四卷。因由此五部组合而成,故名。书中对明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较多的论述证辨。清代列为禁书。

词典名字:

五杂俎

词典发音:

wǔ zá zǔ

国语辞典
  • 亦作“五杂组”。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后人仿其作,成为诗体的一种。

    亦作“五杂组”。古乐府名。三言六句,以首句名篇。其词曰:“五杂俎,冈头草。往復还,车马道。不获已,人将老。”
    见 明 冯惟讷 《古诗纪·统论》。 唐 颜真卿 有《三言拟五杂组》诗。 宋 严羽沧浪诗话·诗体》:“论杂体,则有风人藁砧、五杂俎。”
    明 徐师曾 《文体明辨序说·杂体诗》:“按诗有杂体:一曰抝体,二曰蜂腰体,三曰断弦体……十五曰五杂俎体。”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五杂俎

  • 《五杂俎》是明代的一部著名的笔记著作,明谢肇淛撰。全书十六卷,说古道今,分类记事,计有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