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辞典
古人把动物分为五类,即羽虫(禽类)、毛虫(兽类)、甲虫(昆虫类)、鳞虫(鱼类)、裸虫(人类),合称“五虫”。见《大戴礼记•易本命》。泛指各类动物。
基本解释
五虫[ wǔ chóng ]
⒈ 古人对动物的分类。称人为「倮虫」,称兽为「毛虫」,称禽为「羽虫」,称鱼为「鳞虫」,称有壳的为「介虫」。
引《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
引证解释
⒈ 古人把动物分为五类,即羽虫(禽类)、毛虫(兽类)、甲虫(昆虫类)、鳞虫(鱼类)、倮虫(人类),合称“五虫”。见《大戴礼记·易本命》。
引《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 阎王 老子所管。”
清 恽敬 《都昌元将军碑铭》:“有血气之中,毛羽鳞介,并在五虫,而人为最验。”
⒉ 泛指各类动物。
引林紓 《译<孝女耐儿传>序》:“如张明镜於空际,收纳五虫万怪,物物皆涵涤清光而出。”
网络解释
五虫
《大戴礼记》记载,古人把所有动物分为“蠃鳞毛羽昆”五类,合成“五虫”:禽类称为“羽虫”,以凤凰为首领;走兽类称为“毛虫”,以麒麟为首领;带有甲壳的虫类和水族等称为“昆虫”(后多称介虫、甲虫),以灵龟为首领;鱼类及蜥蜴、蛇等具鳞的动物,还包括有翅的昆虫等被称为“鳞虫”,以蛟龙为首领;人类、蚯蚓、青蛙等裸露无毛无鳞的生物被称为“蠃虫”,以圣人为首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