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律诗

词典解释: wǔ yán lǜ shī1.诗体之一。形成于唐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词典名字:

五言律诗

词典发音:

wǔ yán lǜ shī

国语辞典
  • 诗体之一。形成于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诗体之一。形成于 唐 初。每句五字,每首八句,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用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转韵。每句平仄有一定的格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律诗难於古诗……七言律诗难于五言律诗。”
    省称“五言律”、“五律”。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又有五言律三首……亦非 太白 之作。”
    《红楼梦》第四八回:“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 杜 的七言律。”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五七律排》:“沉约 《八咏诗》……已全是五律。”
    毛泽东 《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五言律诗

  • 五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五律,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全篇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间两联须作对仗。代表作品有李白的《送友人》、杜甫的《春望》、王维的《山居秋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