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

词典解释: tíng zi 1.亭长一类的小吏。国语辞典注音 ㄊㄧㄥˊ ˙ㄗ  拼音 tíng zi1. 供人休息的建築物,有頂無牆。▶ 唐.杜甫〈題鄭縣〉詩:「鄭縣澗之濱,戶牖憑高發興新。」▶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四》:「就在這燕子頂上造一個鎮住他。」2. 亭長之職的基層小吏。▶ 《晉書.卷三六.張華傳》:「少為縣小吏,功曹夜醉如廁,使卞執燭,不從,功曹銜之,以他事補。」3. 輕便的轎子之類,有頂蓋,但沒有布簾。▶ 《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他家租了一個破,兩條扁擔,四個鄉裡人歪抬著,也沒有執事。」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2108页 第2卷 364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99页

词典名字:

亭子

词典发音:

tíng zi

国语辞典

亭子 tíngzi

(1) [pavilion]∶花园、公园或娱乐场所供游乐或休息的小建筑,有时为装饰性的

在亭子中野餐

(2) [kiosk]∶凉亭,常建在花园或花园中的开敞的纳凉亭榭,常由柱子支承屋顶建造

基本解释

亭子[ tíng zi ]

⒈  供人休息的建筑物,有顶无墙。

唐·杜甫〈题郑县亭子〉诗:「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就在这燕子顶上造一个亭子镇住他。」

⒉  亭长之职的基层小吏。

《晋书·卷三六·张华传》:「少为县小吏,功曹夜醉如厕,使卞执烛,不从,功曹衔之,以他事补亭子。」

⒊  轻便的轿子之类,有顶盖,但没有布帘

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他家租了一个破亭子,两条扁担,四个乡里人歪抬著,也没有执事。」

英语pavilion

德语Kiosk (S)​, Laube (S)​, Pavillon (S)​

法语pavillon

引证解释

⒈  亭长一类的小吏

《晋书·刘卞传》:“﹝ 刘卞 ﹞少为县小吏,功曹夜醉如厕,使 卞 执烛,不从,功曹衔之,以他事补亭子。”

⒉  一种小型建筑。详“”。

杜甫 《题郑县亭子》诗:“郑县 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就在这燕子顶上造着一个亭子镇住他。”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六回:“南京 那块血跡碑,当年慎而重之的,説是 方孝孺 的血廕成的,特为造一座亭子嵌起来。”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亭子 (中国传统建筑)

  • 亭子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多建于园林、佛寺、庙宇。盖在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避雨,乘凉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
  • 亭子也是用来点缀园林景观的一种园林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