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

词典解释


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欧洲文艺复兴后,成为欧洲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它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提倡个性解放。有各种不同的表述,其共同特点是不认识人性的历史演变,抽象地谈论所谓为全人类所共有并有永恒标准的人性。
书名。英国休谟著。写于1734—1737年间,1739—1740年间分3卷出版。第1卷中提出作者的不可知论与唯心主义学说,1748年改写成另一著作《关于人类理解的哲学论文》(1758年再版时改称《人类理解研究》。第2、第3卷中阐述作者的个人主义的道德政治观点,认为支配人的生活的是意志、情感(或“激情”)而非理性,道德与政治的基础是“自利心”以及同“自利心”相辅相成的“同情感”。1751年,休谟将第3卷改写成另一著作《道德原则研究》

词典名字:

人性论

词典发音:

rén xìng lùn

国语辞典
  • 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一般指离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剥削阶级人性论。人的本质,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具有社会性的人性通常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因此不能离开人的阶级性去解释人性。但是社会性并不等同于阶级性,把具有社会性的人性完全归结为人的阶级性,也是不确切的。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一般指离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剥削阶级人性论。人的本质,乃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在阶级社会中,具有社会性的人性通常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因此不能离开人的阶级性去解释人性。但是社会性并不等同于阶级性,把具有社会性的人性完全归结为人的阶级性,也是不确切的。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人性论 (英国大卫·休谟著书籍)

  • 《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创作的哲学著作,以三卷本出版,前两卷(《论知性》与《论情感》)于1739年出版,第三卷(《论道德》)于1740年出版。
  • 《人性论》从社会角度而非自然科学角度探讨了基于公共意见与信念而形成的人的社会本性。全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 “论情感”、“论道德”。第一卷阐述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内容。第二卷以感觉性观点说明伦理学和美学问题,认为快乐的感觉是善和美的共同基础。第三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 《人性论》中休谟对人性的分析开启了西方道德哲学中的情感主义。他认为对于人性的分析不能从理性的抽象原则出发,而应着眼于符合心理法则、表现出价值倾向的现实的个人。他对人性透彻的分析以及对道德善恶标准的界定,为当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提供了论说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