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死

词典解释: fú sǐ 1.甘愿舍弃生命。 2.退隐而死。国语辞典注音 ㄈㄨˊ ㄙˇ  拼音 fú sǐ隱居而窮死或捨命。▶ 《左傳.成公二年》:「臣,治煩去惑者也,是以而爭。」▶ 《文選.鄒陽.獄中上書自明》:「則士有堀穴巖藪之中耳,安有盡忠信而趨闕下者哉。」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181页 第1卷 1181

词典名字:

伏死

词典发音:

fú sǐ

国语辞典
1.甘愿舍弃生命。 2.退隐而死。
基本解释

伏死[ fú sǐ ]

⒈  隐居而穷死或舍命。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争。」
《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则士有伏死堀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引证解释

⒈  甘愿舍弃生命。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争。”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信而见疑,贞而为戮,是以壮夫义士,伏死而不顾此也。”

⒉  退隐而死。

汉 邹阳 《狱中上书自明》:“今欲使天下恢廓之士,诱於威重之权,胁於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諂諛之人,而求亲近於左右,则士有伏死堀穴巖藪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闕下者哉!”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伏死

  • 伏死,拼音fú sǐ ,是指甘愿舍弃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