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阴

词典解释

"盛夏中出现的寒气。谓气候反常;旧时迷信谓道士或巫婆敬神﹑念咒后灵魂即离体而去聆受神的指示以为人禳灾除病;这种做法称为""伏阴"";中医学术语。"

词典名字:

伏阴

词典发音:

fú yīn

国语辞典
1.盛夏中出现的寒气。谓气候反常。 2.旧时迷信,谓道士或巫婆敬神﹑念咒后,灵魂即离体而去,聆受神的指示,以为人禳灾除病。这种做法,称为"伏阴"。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盛夏中出现的寒气。谓气候反常。

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杜预 注:“伏阴,谓夏寒。”
《国语·周语下》:“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

⒉  旧时迷信,谓道士或巫婆敬神、念咒后,灵魂即离体而去,聆受神的指示,以为人禳灾除病。这种做法,称为“伏阴”。

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其时道士手举法器,朗诵灵章虔心禳解,伏阴而去,亲奏星官,要保护 薛少府 重还魂魄,再转阳间。”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伏阴

  • fú yīn
  • 伏阴(伏阴)
  • 1.盛夏中出现的寒气。谓气候反常。
  • 2.旧时迷信谓道士或巫婆敬神﹑念咒后灵魂即离体而去聆受神的指示以为人禳灾除病。这种做法称为"伏阴"。
  • 3.中医学术语。
  • 今见四时之病, 盛夏每多吐泻, 深冬偏见疮疹, 诸如此类, 岂非冬多内热, 夏多中寒乎? 总之, 夏有热证, 亦有寒证, 冬有实证, 亦有虚证, 虽从时从证, 贵乎因病制宜, 然夏月伏阴之义, 此实天人之同气, 疾病之玄机, 有必不可不察而忽之者也。——《夏月伏阴续论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