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票

词典解释

明清对汇票的一种称谓。有些会票有支票的性质。产生于明末。明陆世仪《论钱币》:“今人家多有移重资至京师者,以道路不便,委钱于京师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师取值,谓之会票。”《皇朝经世文编》卷五二)会票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又具有纸币的性质。

词典名字:

会票

词典发音:

huì piào

国语辞典

会票 huìpiào

[cashier's cheque] 旧钱庄发行的票据,可在不同地方提款,也可用于市场流通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明 清 两代商人发行的一种异地支付钱款的凭证。原来是在一地交款领票,到另一地兑现的,后因金属货币不足,加以发行者的信用良好,这种会票便渐渐代替货币在市场流通。

顾炎武日知录·钞》:“唐宪宗 之飞钱,即如今之会票也。”
《红楼梦》第十六回:“明日写一封书信,会票我们带去,先支三万两,剩二万存着。”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其法本於 唐 之飞钱, 宋 之交会,其用同於近日北五省之会票, 淮 南之根窝。”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会票

  • 会票是产生于明末的汇票。《皇朝经世文编》卷五二载明陆世仪 《论钱币》:“令人家多有移重资至京师者,以道路不便,委钱于京师富商之家,取票至京师取值,谓之会票。”后辗转流通,具有纸币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