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劳

词典解释: bó láo 1.鸟名。又名鵙或鴂。额部和头部的两旁黑色,颈部蓝灰色,背部棕红色,有黑色波状横纹。吃昆虫和小鸟。善鸣。《诗.豳风.七月》"七月鸣鵙"毛传:"鵙﹐也。"《玉台新咏.古词》:"东飞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后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国语辞典注音 ㄅㄛˊ ㄌㄠˊ  拼音 bó láo動物名。鳥綱燕雀目伯勞科。種類多,以臺灣常見的紅尾伯勞為例,體型較雀稍大,頭、頸、背部呈珠灰色,至腰部漸轉為紅褐色。常在草坡、疏樹林或農田村舍附近活動,常立於枝柱上。性凶猛,喜食昆蟲、蛙類、蜥蜴。成語中的「勞燕分飛」,勞指的就是伯勞鳥。▶ 如:「屏東恆春一帶每年九月後,都有伯勞來訪,我們應當好好保護這批大自然的訪客。」

词典名字:

伯劳

词典发音:

bó láo

国语辞典

伯劳 bóláo

[shrike] 鸟,额部和头部的两旁黑色,背部棕红色,有黑色波状横纹。吃昆虫和小鸟。有的地区叫虎不拉( hǔ·bulǎ)

基本解释

伯劳[ bó láo ]

⒈  动物名。鸟纲燕雀目伯劳科。种类多,以台湾常见的红尾伯劳为例,体型较雀稍大,头、颈、背部呈珠灰色,至腰部渐转为红褐色。常在草坡、疏树林或农田村舍附近活动,常立于枝柱上。性凶猛,喜食昆虫、蛙类、蜥蜴。成语中的「劳燕分飞」,劳指的就是伯劳鸟。

如:「屏东恒春一带每年九月后,都有伯劳来访,我们应当好好保护这批大自然的访客。」

引证解释

⒈  鸟名。又名鵙或鴂。额部和头部的两旁黑色,颈部蓝灰色,背部棕红色,有黑色波状横纹。吃昆虫和小鸟。善鸣。

《诗·豳风·七月》“七月鸣鵙” 毛 传:“鵙,伯劳也。”
玉台新咏·古词〈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后借指离别的亲人或朋友。 唐 贾岛 《送路》诗:“别我就蓬嵩,日斜飞伯劳。”
张凤翼灌园记·法章闻变》:“东去伯劳西去燕,断肠回首各风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伯劳

  • 雀形目(Passeriformes)伯劳科(Laniidae)鸟类,约64种,体型中等,掠食性;尤指:伯劳亚科(Laniinae)伯劳属(Lanius)25种鸟类(真伯劳)。能用喙啄死大型昆虫、蜥蜴、鼠和小鸟。会将捕获的饵物穿挂在荆刺上,正如人类将肉挂在肉钩上,故又名屠夫鸟。真伯劳独居,鸣声刺耳,灰或灰褐色,常有黑色或白色斑纹。大灰伯劳(L. excubitor)分布最广。
  • 俗称胡不拉,是重要的食虫鸟类。它们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上嘴先端具钩和缺刻,略似鹰嘴。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性凶猛,嗜吃小形兽类、鸟类、蜥蜴等各种昆虫以及其他活动物。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常栖于树顶,到地面捕食,捕取后复返回树枝;常将猎获物挂在带刺的树上,在树刺的帮助下,将其杀死,撕碎而食之,故有人称其为屠夫鸟。巢呈杯状,置于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卵上常具有略呈暗褐色的、大小不等的杂斑。它们大多数为我国的候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