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豆

词典解释: zǔ dòu 俎和豆。古代祭祀时盛食物的礼器。引申为祭祀、奉祀:之?事|死乃之。国语辞典注音 ㄗㄨˇ ㄉㄡˋ  拼音 zǔ dòu1. 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用來盛祭品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 《論語.衛靈公》:「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為兒嬉戲,常陳,設禮容。」2. 祭祀、奉祀。▶ 《莊子.庚桑楚》:「今以畏壘之細民,而竊竊焉欲予于賢人之閒,我其杓之人邪?」▶ 唐.柳宗元〈游黃溪記〉:「以為有道,死乃之,為立祠。」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359页 第1卷 1359

词典名字:

俎豆

词典发音:

zǔ dòu

国语辞典

俎豆 zǔdòu

(1) [dish and platter]∶俎和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

(2) [offer sacrifices to]∶指奉祀

俎豆千秋

基本解释

俎豆[ zǔ dòu ]

⒈  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用来盛祭品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⒉  祭祀、奉祀。

《庄子·庚桑楚》:「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闲,我其杓之人邪?」
唐·柳宗元〈游黄溪记〉:「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

引证解释

⒈  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

汉 班固 《东都赋》:“献酬交错,俎豆莘莘。下舞上歌,蹈德咏仁。”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张英死后之荣》:“又赐 文端 祠联云:风度犹存,典礼焕千秋俎豆;师模如在,忠忱奕叶箕裘。”

⒉  谓祭祀,奉祀。

《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庄子·庚桑楚》:“今以 畏垒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
唐 柳宗元 《游黄溪记》:“以为有道,死乃俎豆之,为立祠。”

⒊  引申指崇奉。

清 沉涛 《交翠轩笔记》卷二:“真可为俎豆 歷下 者下一鍼砭。”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俎豆

  • 俎豆,典故名,典出《论语·卫灵公》和《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