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丧

词典解释: tíng sàng 1.人死后殡而不葬。国语辞典注音 ㄊㄧㄥˊ ㄙㄤ  拼音 tíng sāng1. 人死後,已斂而停靈不葬。▶ 《三國演義.第五七回》:「周瑜停喪於巴丘。」2. 停止服喪。▶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八.停喪》:「停喪之事,自古所無。自建安離析,永嘉播竄,于是有不得已而停者。」

词典名字:

停丧

词典发音:

tíng sàng

国语辞典
人死后殡而不葬。
基本解释

停丧[ tíng sāng ]

⒈  人死后,已敛而停灵不葬。

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周瑜停丧于巴丘。」

⒉  停止服丧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八·停丧》:「停丧之事,自古所无。自建安离析,永嘉播窜,于是有不得已而停者。」

引证解释

⒈  人死后殡而不葬。

《晋书·贺循传》:“﹝ ﹞后为 武康 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迴避岁月,停丧不葬者, 循 皆禁焉。”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类·吴东昇》:“年八十,临终作诗曰:……停丧止可经旬外,出殯须行径路中。”
顾炎武日知录·停丧》:“停丧之事,自古所无。自 建安 离析永嘉 播窜,於是有不得已而停者。 常煒 言:‘ 魏 晋 之制,祖、父未葬者,不听服官。’”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停丧

  • 停丧就是反对厚葬的浪费财物,主张让尸体速朽,返回自然界。有的人在理论上并不反对厚葬,甚或还是它的主张者,但是在行动上却不实践。他们把死者简单装殓,放在家中,或者寄存在寺庙等公共场所,不行入土安葬,等几年以至一二十年后始行掩埋,这就是停丧不葬。这是一种习俗,至迟在北宋年间已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