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金

词典解释: tōu jīn1.《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后指被诬不辩,久而得白为""。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553页 第1卷 1553

词典名字:

偷金

词典发音:

tōu jīn

国语辞典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塞侯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不疑,不疑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后指被诬不辩,久而得白为"偷金"。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后指被诬不辩,久而得白为“偷金”。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塞侯 直不疑 者, 南阳 人也。为郎,事 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已而金主觉,妄意 不疑,不疑 谢有之,买金偿。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慙,以此称为长者。”
杜甫 《赠裴南部》诗:“人皆知饮水,公辈不偷金。”
仇兆鳌 注:“此言 裴君 以清节受诬。”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偷金

  • 偷金,典故名,典出《史记》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直不疑〉。塞侯直不疑 ,明知他人诬蔑自己偷金,却不申辩,反而买金偿还,后真相大白,受人称颂。后指被诬不辩,久而得白为“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