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

词典解释: rú dào 1.儒家的道德原则。 2.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 3.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715页 第1卷 1715

词典名字:

儒道

词典发音:

rú dào

国语辞典
1.儒家的道德原则。 2.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 3.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儒家的道德原则。

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 舜 不能毫末于是矣。”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羣,而意实卓尔矣。”

⒉  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

纳兰性德渌水杂识》卷四:“儒道在 汉 为讖讳所杂,在 宋 为二氏所杂。”

⒊  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

《三国志·魏志·锺会传》:“弼 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餘卒。”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儒道 (儒家文化)

  •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对原始道教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与儒家思想同样重要的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生长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它以道家学说、神仙思想为主,广泛地吸收了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