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制

词典解释: gōng zhì 国际的简称。国语辞典注音 ㄍㄨㄥ ㄓˋ  拼音 gōng zhì一種度量衡制度。為法國所創的,以地球子午線長的四千萬分之一為單位長。採取十進位制。現已成為國際通用的度量衡制度。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808页 第2卷 64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52页

词典名字:

公制

词典发音:

gōng zhì

国语辞典

公制 gōngzhì

[metric system] 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的简称。包括重量(质量)、长度、容积等一整套计量制

基本解释

公制[ gōng zhì ]

⒈  一种度量衡制度。为法国所创的,以地球子午线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为单位长。采取十进位制。现已成为国际通用的度量衡制度。

英语metric system

德语metrisch (Adj)​

法语Système international d'unités

引证解释

⒈  亦称“米制”。旧名米突制”。其主要优点是:单位的选取有可靠标准;各基本单位(长度、质量)间有密切联系;采取十进位制,使用方便。我国国务院在1959年6月公布,确定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公制是 法国 在十八世纪末首创的。1875年, 法、德、美、俄 等十七国的代表在 巴黎 签订米突公约,并成立国际计量局,规定几个主要计量单位是:(1)长度单位为米,代号m。(2)质量单位为千克(公斤),代号kg。(3)容量单位为升,代号l。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公制

  • 公制亦称“米制”、“米突制”。1858年《中法通商章程》签定后传入中国的一种国际度量衡制度。创始于法国。1795年4月7日法国国会议决颁布米突制条例。1840年以后采用米突制的国家逐渐增多。1875年17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米突制公约,于1876年1月1日生效。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清政府决定用米突制来确定营造尺和库平两的数值。1915年北洋政府《权度法》规定米突制与营造尺库平制平行。1928年国民政府《权度标准方案》采用米突制为标准制,市用制为辅制。实际上在大多数地方和部门未贯彻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