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士

词典解释: gōng shì 1.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2.公正之士。 3.武功爵名。战国时秦商鞅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是其中最低者﹐仅高于士卒。汉同秦制。后代亦或沿用。 4.复姓。汉有不害。见《通志.氏族四》。国语辞典注音 ㄍㄨㄥ ㄕˋ  拼音 gōng shì1. 秦制爵位名稱,用來賞賜有功勞的人。漢代承襲之,北宋也曾採用秦制,賞賜人民爵 位稱為「」。2. 卿、大夫、士的孩子。▶ 《禮記.玉藻》:「擯,則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 ,必與為賓也。」3. 公平正直的士人。▶ 《荀子.不苟》:「分爭於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則可謂矣。」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800页 第2卷 56

词典名字:

公士

词典发音:

gōng shì

国语辞典
1.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2.公正之士。 3.武功爵名。战国时秦商鞅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仅高于士卒。汉同秦制。后代亦或沿用。 4.复姓。汉有公士不害。见《通志.氏族四》。
基本解释

公士[ gōng shì ]

⒈  秦制爵位名称,用来赏赐有功劳的人。汉代承袭之,北宋也曾采用秦制,赏赐人民爵 位称为「公士」。

⒉  卿、大夫、士的孩子。

《礼记·玉藻》:「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⒊  公平正直的士人。

《荀子·不苟》:「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

德语Gongshi (Eig, Fam)​

引证解释

⒈  在官之士;公家之士。

《仪礼·乡射礼》:“记大夫与,则公士为賔。”
郑玄 注:“公士,在官之士。”
《礼记·玉藻》:“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
孔颖达 疏:“公士摈者,谓正聘之时则用公家之士为摈。”

⒉  公正之士。

《荀子·不苟》:“有通士者,有公士者……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於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也。”
杨倞 注:“谓於事之中有分争者,不以私害之,则可谓公正之士也。”

⒊  武功爵名。 战国 时 秦 商鞅 变法,制订二十等爵,用以奖励军功,“公士”是其中最低者,仅高于士卒。 汉 同 秦 制。后代亦或沿用。

《商君书·境内》:“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也。”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一级曰公士。”
颜师古 注:“言有爵命,异於士卒,故称公士也。”
《北史·魏纪三》:“秋七月癸丑,以皇太子立,詔赐人为父后者爵一级,为公士;曾为吏属者爵二级,为上造。”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丙申,赐诸道高年百二十七人爵为公士。”

⒋  复姓。 汉 有 公士不害。见《通志·氏族四》。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公士

  • 公士,汉语词语,意思是官之士,公家之士;公正之士。也是一个爵位名。
  • 在爵位名中,公士是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一级,即最低一级。有此爵之民,仍须服役,仅身份略优于无爵之人。《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言有爵命,异于士卒,故称公士也”。可享有岁俸约五十石,同时另有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