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协会

词典解释

简称“农协”或“农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以贫雇农中的积极分子为领导核心,以雇农、贫农、中农及农村中的手工业工人及贫苦知识分子为成员。1921年9月27日创始于浙江萧山衙前村。北伐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等地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农会成为农村中革命专政的权力机关。1927年3月,在武昌成立了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委会。在以后各个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都成立农会组织。抗日战争时期曾改称农民救国会,发动农民进行抗日斗争,实行减租减息,发展农业生产。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农民协会组织通则》,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普遍成立了农民协会。

词典名字:

农民协会

词典发音:

nóng mín xié huì

国语辞典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组织。以贫雇农为核心。简称农会或农协。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组织。以贫雇农为核心。简称农会或农协

廖仲恺 《农民解放的方法》:“农民协会是救苦救难的,能够救苦救难的并不是 观世音,就是农民协会!”
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我走过的几县,知事遇事要先问农民协会。在农民势力极盛的县,农民协会说话是‘飞灵的’。”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农民协会

  • 农民协会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群众组织。以贫雇农为核心。简称农会或农协。1922年到1925年,彭湃、毛泽东等在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发动了农民斗争,成立了农民协会,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带有建立革命政权性质的口号。在农民运动中,地主,土豪,劣绅,被打倒,农会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在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湖南,农会的人不到场,一切事情便不能解决,农会在乡村独裁一切,封建势力被极大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