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竹

词典解释

亦称“观音竹”。禾本科。秆丛生,高2~3米,中空甚小。节间绿色,无条纹;每节枝条多数,具叶小枝常单生于节上,其上有叶十数枚。叶片小,披针形,易脱落,但小枝上部可陆续发生新叶。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地以及日本、印度、欧洲、美洲均有栽培。可供观赏。秆可作造纸原料。

词典名字:

凤尾竹

词典发音:

fèng wěi zhú

国语辞典
竹的一种。秆丛生﹐枝细而柔软﹐叶子密生﹐摇摇如凤尾,故名。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竹的一种。秆丛生,枝细而柔软,叶子密生,摇摇如凤尾,故名。

元 李衎 《竹谱详录·凤尾竹》:“凤尾竹,生 江西一如筀竹,但下边枝叶稀少,至梢则繁茂,摇摇如凤尾,故得此名。”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凤尾竹 (植物)

  • 凤尾竹(学名:Bambusa multiplex (Lour.) Raeusch. ex Schult. 'Fernleaf' R. A. Young)是禾本科,簕竹属孝顺竹的变种。植株较高大,杆高可达6米,竿中空,小枝稍下弯,下部挺直,绿色;竿壁稍薄;节处稍隆起,无毛;叶鞘无毛,纵肋稍隆起,背部具脊;叶耳肾形,边缘具波曲状细长繸毛;叶舌圆拱形,叶片线形,上表面无毛,下表面粉绿而密被短柔毛,小穗含小花,中间小花为两性;外稃两侧稍不对称,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急尖;内稃线形,脊上被短纤毛,花药紫色,子房卵球形,羽毛状。成熟颖果未见。
  • 原产中国,华东、华南、西南以至台湾、香港均有栽培。
  • 该种观赏价值较高,宜作庭院丛栽,也可作盆景植物。
  •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