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牍

词典解释: xuē dú 1.古时削薄竹木成片,用以书写。有误则刮去重写,谓之""。后用以泛称书写﹑撰述。国语辞典注音 ㄒㄩㄝˋ ㄉㄨˊ  拼音 xuè dú古代書字於木簡上,有誤則以刀削去,故稱為「削牘」。▶ 《漢書.卷九二.游俠傳.原涉傳》:「涉乃側席而坐,削牘為疏。」

词典名字:

削牍

词典发音:

xuē dú

国语辞典
古时削薄竹木成片,用以书写。有误则刮去重写,谓之"削牍"。后用以泛称书写﹑撰述。
基本解释

削牍[ xuè dú ]

⒈  古代书字于木简上,有误则以刀削去,故称为「削牍」。

《汉书·卷九二·游侠传·原涉传》:「涉乃侧席而坐,削牍为疏。」

引证解释

⒈  古时削薄竹木成片,用以书写。有误则刮去重写,谓之“削牘”。后用以泛称书写、撰述。

《汉书·游侠传·原涉》:“涉 乃侧席而坐,削牘为疏,具记衣被棺木,下至饭含之物,分付诸客。”
宋 陆游 《与成都张阁学启》:“将携孥而就食,敢削牘以告行。”
清 钮琇 《觚賸·惠士陈言》:“敢削牘以陈辞,谨伏辕而待命。”
康有为 《屠梅君侍御谢官归索诗为别敬赋》诗之二:“削牘数千言,痛切涕泗流。”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削牍

  • 削牍,古时削薄竹木成片,用以书写。有误则刮去重写,谓之"削牍"。后用以泛称书写﹑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