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七子

词典解释: qián qī zǐ明代弘治、正德时期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的并称。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文学见解并不完全一致,但大都反对宋以来的诗文,强调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区别于后起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故称“”。国语辞典注音 ㄑㄧㄢˊ ㄑㄧ ㄗˇ  拼音 qián qī zǐ明代文學之士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七人,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倡擬古主義,世稱為「」。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1864页 第2卷 120

词典名字:

前七子

词典发音:

qián qī zi

国语辞典
  • ·弘治正德年间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强调“文必·,诗必盛”,形成一个复古的文学流派。因有后起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故称他们七人为前七子。参阅《明史•文苑传二》。
  • 基本解释

    前七子[ qián qī zǐ ]

    ⒈  明代文学之士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倡拟古主义,世称为「前七子」。

    引证解释

    ⒈  明 弘治正德 年间文学家 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等七人,强调“文必 秦 汉,诗必盛 唐”,形成一个复古的文学流派。因有后起的 李攀龙王世贞后七子,故称他们七人为前七子。参阅《明史·文苑传二》。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前七子

  • 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
  • 七子皆为进士,多负气节,对腐败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气不满,强烈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和"啴缓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习气。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崛起文坛之后,其复古主张立迅速风行天下,成为文学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这在明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 但他们一些具体的文学见解不尽相同,创作上各呈特色。李梦阳在复古模拟上坚持主张"刻意古范",句模字拟,逼肖前人;诗重气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何景明思想较灵活,主张对古人作品要"领会神情"、"不仿形迹",以达到"达岸舍筏"的目的;诗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徐祯卿诗论颇多精辟、独到之处,在追随李、何后其诗歌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杂剧,诗多率直。边贡、王廷相短诗清新、明快,但总体成就较逊色。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有的甚至沦为"高处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