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互助社

词典解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闽浙赣苏区以及湘赣苏区的一种劳动互助组织。一般是以村或乡为范围,由劳动农民自愿参加组成。社员分组进行换工互助,出工多少由社统一结算,找补工资。互助社还帮助红军家属耕种。1931年这种组织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开始建立时,称为劳动合作社。抗日战争时期,北方各抗日根据地建立过一种合作化程度较高的互助合作组织,也称为劳动互助社,有的称为劳动互助合作社,社员除换工互助外,耕畜、农具还作价入社,共同使用。

词典名字:

劳动互助社

词典发音:

láo dòng hù zhù shè

国语辞典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区域农民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所建立的劳动互助组织。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区域农民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所建立的劳动互助组织。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那时,在 江西 是劳动互助社和耕田队,在 陕北 是变工队,在 华北华东东北 各地是互助组。”
    王观澜 《叶坪乡的查田运动》:“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困难,还组织了劳动互助社。”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