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股定理

词典解释: gōu gǔ dìng lǐ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平方的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在中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一条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一条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定理因而得名。古代算书《周髀算经》所载商高的谈话中曾提出的特例“勾三股四弦五”,故又称“商高定理”。在西方,它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国语辞典注音 ㄅㄧˋ ㄕˋ ㄉㄧㄥˋ ㄌㄧˇ  拼音 bì shì dìng lǐ任意一個直角三角形,直角旁的短邊稱為「勾」,長邊稱為「股」,對直角的斜邊稱為「弦」。若斜邊(即弦)長的平方,等於勾長平方與股長平方和,即稱為「畢氏定理」。此定理由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或稱為「勾股弦定理」。

词典名字:

勾股定理

词典发音:

gōu gǔ dìng lǐ

国语辞典

勾股定理 gōugǔ dìnglǐ

[Pythagorean theorem] 《周髀算经》记载:西周初年商高提出的“勾三股四弦五”。这是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勾股定理就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正方形面积,等于两直角边上的正方形面积之和。中国古代称两直角边为勾和股,斜边为弦。勾三股四弦五就是:勾三的平方九,加股四的平方十六,等于弦五的平方二十五。说明我国很早就掌握勾股定理,西方的希腊到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时,才发现这一定理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勾股定理

  • 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指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中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并且直角边中较小者为勾,另一长直角边为股,斜边为弦,所以称这个定理为勾股定理,也有人称商高定理。
  • 勾股定理现约有500种证明方法,是数学定理中证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勾股定理是人类早期发现并证明的重要数学定理之一,用代数思想解决几何问题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数形结合的纽带之一。在中国,商朝时期的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玄五”的勾股定理的特例。在西方,最早提出并证明此定理的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他用演绎法证明了直角三角形斜边平方等于两直角边平方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