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处

词典解释: shí èr chǔ 1.旧译"十二入"。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根尘相互涉入而能产生知觉,如眼根与色尘涉入而产生眼识。国语辞典注音 ㄕˊ ㄦˋ ㄔㄨˋ  拼音 shí èr chù佛教用語。佛教將認識的官能和認識對象共分成十二類。認識官能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謂之六根。認識對象有:色、聲、香、味、觸、法,謂之六塵。處是生長門之意。因為一切心理活動都是由根和塵相結合而生,故稱為「十二處」。▶ 《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苦非蘊,十二處非真實。」

词典名字:

十二处

词典发音:

shí èr chǔ

国语辞典
旧译"十二入"。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根尘相互涉入而能产生知觉,如眼根与色尘涉入而产生眼识。
基本解释

十二处[ shí èr chù ]

⒈  佛教用语。佛教将认识的官能和认识对象共分成十二类。认识官能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谓之六根。认识对象有: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处是生长门之意。因为一切心理活动都是由根和尘相结合而生,故称为「十二处」。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苦非蕴,十二处非真实。」

引证解释

⒈  旧译“十二入”。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谓根尘相互涉入而能产生知觉,如眼根与色尘涉入而产生眼识。

《楞严经》卷三:“復次 阿难,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真鉴 疏:“六根、六尘,故有十二,相教权立,言根一定在内,尘一定在外。又眼惟对色,耳唯对声,各有方所定在。”
明 李贽 《初潭集·师友三》:“无时不梦,无刻不梦,天以春夏秋冬梦,地以山川土石梦,人以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梦。”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放光》译出后,‘事数’比较完备了,如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来说明。”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十二处

  • 《佛学常见词汇》
  • 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