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

词典解释

中医学名词。亦称“正经”。人体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的表里配合而成,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阴经皆属脏而络腑,阳经皆属腑而络脏。其循行走向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此外,还有多种复杂的循行径道。十二经脉为营卫气血不断运行的主要通路,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灵枢·经别》:“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说明它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指导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词典名字:

十二经脉

词典发音:

shí èr jīng mài

国语辞典
  • 中医谓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六经脉,表里配合,成为十二经脉。经脉,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中医谓手、足各有三阴三阳六经脉,表里配合,成为十二经脉。经脉,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

    《素问·诊要经终论》:“帝 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经维络” 唐 张守节 正义:“《八十一难》云:‘十二经脉,十五络脉,阳维阴维之脉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十二经脉 (经络理论)

  •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