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

词典解释: nán zhào 古国名。唐代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在今云南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原为六诏之一,因地处五诏之南得名。公元738年,皮逻阁得到唐朝支持统一六诏。全盛时辖滇、川南、黔西。多民族杂居。通用汉文,采用官制,流行佛教。902年覆灭。国语辞典注音 ㄋㄢˊ ㄓㄠˋ  拼音 nán zhào國名。唐時有六詔,其中蒙舍詔在最南,稱為「南詔」。唐玄宗時,南詔王皮邏閣統一六詔,據有雲南之地,遷都太和城。歷傳十三王,其中有十王曾受唐冊封。五代後晉時為段氏所據,稱大理國。後為蒙古所滅。

词典名字:

南诏

词典发音:

nán zhào

国语辞典
  • 古国名。建于盛时,是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受册封,历十三王,末为贵族郑买嗣所灭。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
  • 基本解释

    南诏[ nán zhào ]

    ⒈  国名。唐时有六诏,其中蒙舍诏在最南,称为「南诏」。唐玄宗时,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据有云南之地,迁都太和城。历传十三王,其中有十王曾受唐册封。五代后晋时为段氏所据,称大理国。后为蒙古所灭。

    引证解释

    ⒈  古国名。建于盛 唐 时,是以 乌蛮 为主体,包括 白蛮 等族建立的奴隶制政权,受 唐 册封,历十三王, 唐 末为贵族 郑买嗣 所灭。盛时辖有今 云南 全部、 四川 南部、 贵州 西部等地。

    《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蒙舍詔 在诸部南,故称 南詔。”
    唐 白居易 《红藤杖》诗:“南詔 红藤杖, 西江 白首人。”
    清 赵翼 《龙尾关》诗:“缅维 天宝 年, 南詔 早自大。”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南诏 是以 乌蛮 蒙 姓为国王, 白蛮 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南诏

  • 南诏国(738年-902年),古代国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