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陔

词典解释

《诗·小雅》篇名。*六笙诗之一,有目无诗。《南陔》《白华》《华黍》为前三篇,是燕飨之乐,详见“由庚”。《诗序》谓“有其义而亡其辞”。并谓“《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洁白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此盖望文生义,不足凭信。但前二者旧时常被用为称颂“孝子”的典故。

词典名字:

南陔

词典发音:

nán gāi

国语辞典
《诗.小雅》篇名。六笙诗之一,有目无诗。《南陔》﹑《白华》﹑《华黍》为前三篇,是燕飨之乐。《诗.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絜白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有其义而亡其辞。"《仪礼.乡饮酒礼》:"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后用为奉养和孝敬双亲的典实。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诗·小雅》篇名。六笙诗之一,有目无诗。 《南陔》、《白华》、《华黍》为前三篇,是燕飨之乐。

《诗·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养也;《白华》,孝子之絜白也;《华黍》,时和岁丰,宜黍稷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仪礼·乡饮酒礼》:“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乐《南陔》、《白华》、《华黍》。”
后用为奉养和孝敬双亲的典实。 《文选·束晳<补亡诗>》:“循彼南陔,言采其兰,眷恋庭闈,心不遑安。”
李善 注:“循陔以采香草者,将以供养父母。”
杨炯 《幽兰赋》:“丛兰正滋,美庭幃之孝子,循南陔而采之。”
宋 苏轼 《送程建用》诗:“空餘南陔意,太息北堂冷。”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忍菴先生》:“今吾儿邀天之幸,得上公车,稍可伸北闕南陔之思矣。”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南陔

  • 《南陔》是《诗经》篇目第四卷《小雅·鹿鸣之什》的最后一篇。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宋本解释为:比笙诗也。有声无辞。意思为只有题目,没有内容。旧在鱼丽之后。以仪礼考之。其篇次当在此。今正之。说见华黍。鹿鸣之什十篇一篇无辞。凡四十六章。二百九十七句。
  • 诗经中有六篇这样的“比笙诗”,分别为: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
  •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