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词典解释


府名。1875年(清光绪元年)置。治淡水艋舺(今台北市)。辖今台湾新竹、宜兰以北地区。1894年为台湾省会。次年被日本占领,府废。
旧县名。在江苏省东部。抗日战争期间由东台、兴化两县析置,1951年改大丰县(1996年改设市)
市名。在台湾省本岛北部、台北盆地中心、纵贯铁路线上、淡水河与支流基隆河和新店溪汇流处。 初名大加蚋,后称艋舺、莽甲。清光绪元年(1875年)为台北府治。以位于台湾岛北部得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市。为台湾省会和最大城市。人口265万(1994年)。有电机、电器、制茶、印刷、纺织、化学、钢铁、机械等工业。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东吴大学等高等学校和台湾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名胜古迹有台北公园、木栅动物园、龙山寺、指南宫、阳明山和北投温泉。
县名。在台湾省本岛北部。纵贯铁路经过境内。县治板桥市。清设淡水县,属台北府,后改台北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移治板桥镇。农产以稻、玉米、花生、茶叶、柑橘等为主。矿产有煤、金。工业有机械、纺织、橡胶、制药、陶瓷等。淡水河口有淡水港和海水浴场。有乌来山、野柳鼻、观音山、圆通寺、大屯火山群等名胜古迹。

词典名字:

台北

词典发音:

tái běi

国语辞典

台北 Táiběi

[Taibei] 中国台湾省首府。位于台湾岛北端,面积272平方公里,人口 233万。台湾省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台北

  • 台北(Taipei),简称“北”,又称北市,是台湾省省会。位于台湾岛北部的台北盆地,被新北市环绕,西界淡水河及其支流新店溪,东至南港附近,南至木栅以南丘陵区,北包大屯山东南麓。
  • 台北是台湾省的六个“直辖市”之一,也是台湾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旅游、工业、商业与传播中心,仅次于新北市的台湾省第二大城市。全市下辖12个区,总面积271.8平方公里,2017年台北常住人口275万人,人口密度居台湾省第一位。2017年台北地区生产总值5412.65亿元人民币,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36位,人均GDP为19.682万元人民币,位列台湾省第一位。
  • 台北都会区面积为2,457.1253平方公里,人口约704万,包括由同台北市外的基隆市、新北市的芦洲、三重、新庄、板桥、中和、永和、新店、汐止、树林、土城、五股、泰山、淡水由上述2个城市都区与台北市共同组成的大型都会区,而这片区域又泛称大台北地区或双北。
  • 台北历史悠久,历史遗迹众多,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人类居住,1875年(清光绪元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在此建立台北府,意为台湾之北从此有“台北”之名,统管台湾军民政务,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省的政治中心。
  • 台北被全球最权威的世界城市研究机构之一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以台北为中心与周边市镇所连结而成台北都会区,是台湾人口最多的都会区。其作为台北都会区的发展核心,台湾省规模最大的公司、企业、银行、商店均总部设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