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而语

词典解释

指相提并论。

1.【解释】:指相提并论。

2.【出自】:《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3.【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否定句

同日而语语不惊人人一己百百万雄兵兵不厌权权倾中外外刚内柔柔声下气气义相投投井下石石人石马马上功成成一家言言三语四四不拗六六亲不和和光同尘尘垢秕糠糠秕在前前仆后继继古开今今夕何夕夕寐宵兴兴云致雨雨丝风片片云遮顶顶名冒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亲非故故人之情情不可却却之不恭恭而有礼礼为情貌貌似强大大中至正正中下怀怀丸操弹弹丝品竹竹报平安安不忘危危于累卵卵与石斗斗丽争妍妍姿艳质质伛影曲曲不离口口不二价价值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不扬波波光鳞鳞鳞次栉比比屋可封封刀挂剑剑及履及及宾有鱼鱼与熊掌掌上明珠珠围翠拥拥书南面面不改容容光焕发发上冲冠冠上加冠冠上履下下不为例例直禁简简丝数米米已成炊炊沙作糜糜烂不堪堪以告慰慰情胜无无一不备备位充数数一数二二三其德

词典名字:

同日而语

词典发音:

tóng rì ér yǔ

国语辞典
  • 同“同日而论”。
  • 基本解释

    同日而语[ tóng rì ér yǔ ]

    ⒈  相提并论。宋·苏轼〈放鹤亭记〉:「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也作「同年而语」、「同日而言」。

    混为一谈 相提并论


    引证解释

    ⒈  同“同日而论”。

    南朝 梁 沉约 《均圣论》:“区区中国,缘应未啟,求其会归,寻其要旨,寧与四夷之乐同日而语乎?”
    宋 苏轼 《代侯公说项羽辞》:“夫制人之与见制於人,克人之与见克於人,岂同日而语哉!”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杨武陵》:“﹝ 卢忠肃 ﹞虽与 吴阿衡 同难,一放火之人,一救火之人,未可同日而语也。”
    茅盾子夜》四:“﹝ 曾沧海 ﹞便想到现在挣钱的法门比起他做‘土皇帝’的当年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成语解释

    同日而语

    【解释】指相提并论。

    【出处】《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近义词】混为一谈、相提并论

    【反义词】分门别类、较短论长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否定句

    网络解释

    同日而语

  • 同日而语是一个成语,拼音是tóng rì ér yǔ,把相同的人或事物放在同一时间比较,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常用于否定式: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