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
词典解释:
1.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与事物的实际有别的名称
2.表面上;形式上;仅限于称号或名目上
3.有[通常为公职的或荣誉的]头衔而不履行相应职务、功能、责任
1.名声与道义。
《韩非子·诡使》:“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南史·袁粲传》:“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沿袭》:“人生所享厚薄,各有定分。世有以智力取者,自谓己能,往往不顾名义。” 清 恽敬 《前翰林院编修洪君遗事述》:“君之智力足以颠倒英豪,激扬权势,独於名义所在,一心专气以必赴之。”
2.事物的名称和含义;事物立名的含义。
宋 程大昌 《演繁露·自序》:“而《繁露》之书,事物名义,悉所研极。”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今人多诵《高王观世音经》,而莫能详其名义。” 徐特立 《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事物》:“ 毛主席 对于名义很注意,在 江西 强调说人民是主人,政府官吏是公仆,这把人民和政府的关系弄清楚了。”
3.名分;身分,资格。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严子陵 ﹞知 光武 为帝胄之英,名义甚正,所以激发其志气,而导之以除兇剪逆。”《明史·太祖纪赞》:“修人纪,崇风教,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 老舍 《善人》:“ 穆女士 给她的名义是秘书。按说有这个名义,不给钱也满下得去。”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船抵 西雅图 之前一两天,他们曾用全体名义,写一篇勉励 中国 学生为国家争气的话,揭贴在甲板上。”
4.形式,表面。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六章四:“《扫荡报》本来是复兴社的机关报,但在名义上是属于行营政训处的。”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名义上虽说是一个市镇,而居民却不到一百家。”
国语辞典
◎ 名义 míngyì
[name] 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与事物的实际有别的名称
以革命的名义
◎ 名义 míngyì
(1) [titular]
(2) 表面上;形式上;仅限于称号或名目上
享有名义上的主权
(3) 有 [通常为公职的或荣誉的] 头衔而不履行相应职务、功能、责任
名义首脑
基本解释
名义[ míng yì ]
⒈ 名誉节义。
引《史记·卷八九·张耳陈余传》:「臣之邑子,素知之,此固赵国立名义不侵为然诺者也。」
⒉ 名分。
例如:「师生名义」、「父子名义」。
反实际 实质
⒊ 名号。
引《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
近名堂
⒋ 表面上、形式上。
例如:「名义上他对我很好,但背里却没有那么好。」
反实际 实质
引证解释
⒈ 名声与道义。
引《韩非子·诡使》:“官爵所以劝民也,而好名义、不进仕者,世谓之烈士。”
《南史·袁粲传》:“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耳。”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沿袭》:“人生所享厚薄,各有定分。世有以智力取者,自谓己能,往往不顾名义。”
清 恽敬 《前翰林院编修洪君遗事述》:“君之智力足以颠倒英豪,激扬权势,独於名义所在,一心专气以必赴之。”
⒉ 事物的名称和含义;事物立名的含义。
引宋 程大昌 《演繁露·自序》:“而《繁露》之书,事物名义,悉所研极。”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十:“今人多诵《高王观世音经》,而莫能详其名义。”
徐特立 《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事物》:“毛主席 对于名义很注意,在 江西 强调说人民是主人,政府官吏是公仆,这把人民和政府的关系弄清楚了。”
⒊ 名分;身分,资格。
引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 严子陵 ﹞知 光武 为帝胄之英,名义甚正,所以激发其志气,而导之以除兇剪逆。”
《明史·太祖纪赞》:“修人纪,崇风教,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
老舍 《善人》:“穆女士 给她的名义是秘书。按说有这个名义,不给钱也满下得去。”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船抵 西雅图 之前一两天,他们曾用全体名义,写一篇勉励 中国 学生为国家争气的话,揭贴在甲板上。”
⒋ 形式,表面。
引郭沫若 《洪波曲》第六章四:“《扫荡报》本来是复兴社的机关报,但在名义上是属于行营政训处的。”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四章:“名义上虽说是一个市镇,而居民却不到一百家。”
网络解释
名义 (汉语词汇)
名义,即名声或道义。做某事时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与事物的实际有别的名称;表面上;形式上;仅限于称号或名目上有 [通常为公职的或荣誉的] 头衔而不履行相应职务、功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