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教

词典解释: míng jiào 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西汉武帝时,把符合封建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确立和制定为名分、名目、名节等,以进行教化,习称“以名为教”。后受到进步思想家的抨击。国语辞典注音 ㄇㄧㄥˊ ㄐㄧㄠˋ  拼音 míng jiào名分與教化。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與倫常道德為準則的禮法。▶ 《管子.山至數》:「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通於天下,而奪於其下,何數也。」▶ 《晉書.卷四九.阮籍傳》:「見司徒王戎,戎問曰:『聖人貴,老莊明自然,其旨同異?』瞻曰:『將無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時人謂之『三語掾』。」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3578页 第3卷 172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906页

词典名字:

名教

词典发音:

míng jiào

国语辞典
  • 名声与教化。
  • 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 基本解释

    名教[ míng jiào ]

    ⒈  名分与教化。指以儒家所定的名分与伦常道德为准则的礼法。

    《管子·山至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而夺于其下,何数也。」
    《晋书·卷四九·阮籍传》:「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咨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

    引证解释

    ⒈  名声与教化。

    《管子·山至数》:“昔者 周 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於天下。”

    ⒉  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
    三国 魏 嵇康 《释私论》:“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
    宋 曾巩 《上杜相公书》:“重名教,以矫衰弊之俗。”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或为干城之选,则当奏绩於疆埸;或为礼乐之司,则宜建功於名教。”
    鲁迅 《热风·随感录五十七》:“明明是现代人……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名教

  • 名教,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旧时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