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田

词典解释

秦汉时对私人占有土地的称谓。秦商鞅变法后,允许私人占有土地,并可自由买卖。汉承秦制,土地兼并加剧。董仲舒提出:“古井田法虽难卒(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

词典名字:

名田

词典发音:

míng tián

国语辞典
以私名占有田地。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以私名占有田地。

《史记·平準书》:“贾人市籍者及其家属,皆无得籍名田,以便农。”
司马贞 索隐:“谓贾人有市籍,不许以名占田也。”
《汉书·食货志上》:“限民名田,以澹不足。”
颜师古 注:“名田,占田也。各为立限不使富者过制,则贫弱之家可足也。”
《宋史·食货志上一》:“豪强兼併之患,至今日而极,非限民名田有所不可。”
归有光隆庆元年浙江程策》之三:“故 董仲舒 欲稍近古,限民名田,以塞兼并之路。”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名田

  • 名田是中国西汉时期实行的对土地占有放任自流的政策。所谓名田,即以名占田。汉初,在长期战乱之后,所余户口不到3/10,原有地权关系大部分消失。汉高祖五年 (公元前202年)《罢兵赐复诏》中指出: 战乱中逃往山泽的人,只要回到乡里,成为汉政府编户,就可以恢复旧日的土地占有和爵级。编户必须向政府提供租税、徭役和兵役。名田制度使拥有小块耕地的农民增加,有利于经济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