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纳

词典解释: tǔ nà1.吐故纳新。道家养生之术。 2.泛指呼吸。 3.犹吞吐。吐出与吞进。 4.比喻贸易,买卖。 5.言谈;谈吐。 6.指发声。国语辞典注音 ㄊㄨˇ ㄋㄚˋ  拼音 tǔ nà1. 道家的修鍊術。從口中吐出惡濁之氣,鼻吸入清新之氣。▶ 《文選.嵇康.養生論》:「又呼吸吐納,服食養生,使形神相親,表裡相濟也。」2. 吐出與吸入。▶ 《文選.郭璞.江賦》:「呼吸萬里,吐納靈潮,自然往復,或夕或潮。」3. 發言,談論。▶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春秋觀志,諷誦舊章,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

词典名字:

吐纳

词典发音:

tǔ nà

国语辞典
1.吐故纳新。道家养生之术。 2.泛指呼吸。 3.犹吞吐。吐出与吞进。 4.比喻贸易,买卖。 5.言谈;谈吐。 6.指发声。
基本解释

吐纳[ tǔ nà ]

⒈  道家的修炼术。从口中吐出恶浊之气,鼻吸入清新之气。

《文选·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生,使形神相亲,表里相济也。」

⒉  吐出与吸入。

《文选·郭璞·江赋》:「呼吸万里,吐纳灵潮,自然往复,或夕或潮。」

⒊  发言,谈论。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春秋观志,讽诵旧章,酬酢以为宾荣,吐纳而成身文。」

引证解释

⒈  吐故纳新。道家养生之术。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 林甫,若何?”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摶 不知吐纳修养之理,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圣世?”
清 孙枝蔚 《题华山高枕图寿吴香林》诗:“那用仙家吐纳频,陶然一枕自生春。”

⒉  泛指呼吸。

鲁迅 《坟·杂忆》:“因此我常常欣慕现在的青年,虽然生于 清 末,而大抵长于 民国,吐纳共和的空气,该不至于再有什么异族轭下的不平之气,和被压迫民族的合辙之悲罢。”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心脏的每一回跳动,鼻息的每一回吐纳,都奏出‘我爱着你’那句话的激动的节拍。”

⒊  犹吞吐。吐出与吞进。

汉 王粲 《游海赋》:“苞吐纳之弘量,正宗庙之纪纲。”
晋 郭璞 《江赋》:“呼吸万里,吐纳灵潮。”
清 唐孙华 《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吐纳江流九派小,平压雉堞群峰低。”

⒋  比喻贸易,买卖。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六章二:“商品的生产和吐纳的中心,手工业作坊和批发行号的所在地,集中着数量相当巨大的后备手工业工人和小商摊贩。”

⒌  言谈;谈吐。

《魏书·元翼传》:“美姿貌,善吐纳,兼有将畧。”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竺道生》:“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吐纳既风流,姿容更瓌异。”

⒍  指发声。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崔 记教坊 任智方 四女皆善歌,其中二姑子,吐纳悽惋,收敛浑沦。”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吐纳

  • 吐纳属气功中的炼气技法,吐纳即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内进行的外界空气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也称肺呼息。新生婴儿,最会吐纳。婴儿出生,是憋了一口气分娩出来。
  • 所以,新生婴儿,必定哭出这口浊气。婴孩受了委屈,腹中一有浊气必定哭出来。但大人失去这种天真,大人以哭为耻辱,大人腹中有浊气多叹气、发怒、乃至癫狂。后世气功,多是太过有为,不如学婴儿。婴儿不知气功而真气长存。宗教中的吐纳法:念经,念咒,呼喊神名念经不在于念什么,在于借此吐浊气。浊气一出,清气自入。基督教,四字神名yhwh,耶稣。神名是奇妙的,翻译成羊语就是“吗咩~~啊~咩~”。佛教,三字根本咒,六字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