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译馆

词典解释

明清王朝所设的专门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明代称“四夷馆”,永乐五年(1407年)开始设立,选国子监生习译事,隶翰林院。内分鞑靼(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西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族)、高昌(维吾尔)、缅甸八馆。后以太常寺少卿提督馆事,并增八百(掸族)、暹罗二馆。清初改名四译馆,省蒙古、女真二馆。乾隆十三年(1748年)并入会同馆(更名“会同四译馆”),合并八馆为西域、百夷二馆。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裁撤。

词典名字:

四译馆

词典发音:

sì yì guǎn

国语辞典
清代所设掌管接待四方邻国贡使和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
基本解释
引证解释

⒈  清 代所设掌管接待四方邻国贡使和翻译边疆民族及邻国语言文字的机构。参阅清会典·礼部十四·会同四译馆》。

龚自珍 《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原其故,由百务一諉之四译馆监督,而本司无权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四译馆

  • 明清两代随着中外关系及国内民族间交往的发展,语言文字的翻译受到朝廷的重视,明初即设翻译机构,称四夷馆,下设若干馆。清仍沿明旧制,但改称四译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