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舆
            
            词典解释:
                
1.《淮南子·原道训》:“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地载万物,故比之以车舆,后因称大地为地舆。
2.地理学的旧名。
1.《淮南子·原道训》:“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地载万物,故比之以车舆,后因称大地为地舆。
唐 熊曜 《琅琊台观日赋》:“倾地舆而通水府,汲天盖而骇长鲸。” 清 龚自珍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臣伏处下士之列,纵观史册之盛,翘首昭代之蹟,游心官书之府,仰天章之有烂,测地舆之至賾。”
2.地理学的旧名。
清 李东沅 《论考试》:“敦请精通泰西之天球、地舆、格致、农政、船政、化学、理学、医学及各国言语、政事、文字、律例者数人……为之教习。” 清 张之洞 《上海强学会章程》:“古今万国语言文字、天文、地舆、化、重、光、声……皆听人自认,与众讲习。”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七:“格致即不精,而不可不知天文、地舆、全体、心灵四学,盖羣学羣教之门径在是矣。”
            
            
                
                
                
                    国语辞典
                    
                          1.《淮南子.原道训》:"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地载万物,故比之以车舆,后因称大地为地舆。  2.地理学的旧名。                     
                 
                
                    基本解释
                    
                        地舆[ dì yú ]
⒈  大地。
引语本《淮南子·原道》:「以地为舆。」
唐·熊曜〈琅琊台观日赋〉:「倾地舆而通水府,吸天盖而骇长鲸。」
近地理 
                     
                 
                
                    引证解释
                    
                        ⒈  地载万物,故比之以车舆,后因称大地为地舆。
引《淮南子·原道训》:“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
唐 熊曜 《琅琊台观日赋》:“倾地舆而通水府,汲天盖而骇长鲸。”
清 龚自珍 《拟进上蒙古图志表文》:“臣伏处下士之列,纵观史册之盛,翘首昭代之蹟,游心官书之府,仰天章之有烂,测地舆之至賾。”
⒉  地理学的旧名。
引清 李东沅 《论考试》:“敦请精通泰西之天球、地舆、格致、农政、船政、化学、理学、医学及各国言语、政事、文字、律例者数人……为之教习。”
清 张之洞 《上海强学会章程》:“古今万国语言文字、天文、地舆、化、重、光、声……皆听人自认,与众讲习。”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七:“格致即不精,而不可不知天文、地舆、全体、心灵四学,盖羣学羣教之门径在是矣。”
                     
                 
                
                
                    网络解释
                    
                        
地舆 
地舆,拼音dì yú,是指地理学的旧名。出自《淮南子·原道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