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氏

词典解释: wài shì 1.指外祖父母家。国语辞典注音 ㄨㄞˋ ㄕˋ  拼音 wài shì相似詞: 舅家母親的父母家。▶ 《後漢書.卷二七.杜林傳》:「又張竦父子喜文采,林從竦受學,博洽多聞,時稱通儒。」▶ 《太平廣記.卷四八六.無雙傳》:「初,仙客父亡,與母同歸。」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4556页 第3卷 1150

词典名字:

外氏

词典发音:

wài shì

国语辞典
指外祖父母家。
基本解释

外氏[ wài shì ]

⒈  母亲的父母家。

《后汉书·卷二七·杜林传》:「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太平广记·卷四八六·无双传》:「初,仙客父亡,与母同归外氏。」

舅家

引证解释

⒈  指外祖父母家。

东观汉记·朱晖传》:“莽(王莽 )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 宛城。”
后汉书·杜林传》:“林 少好学沉深,家既多书,又外氏 张竦 父子喜文采, 林 从 竦 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唐 韩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公讳 素,字某,生七岁,丧其父,贫不能家,母夫人提以归,教育于其外氏。”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外氏

  • 指外祖父母家。《东观汉记·朱晖传》:“ 莽 ( 王莽 )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 宛城 。”《后汉书·杜林传》:“ 林 少好学沉深,家既多书,又外氏 张竦 父子喜文采, 林 从 竦 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唐 韩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公讳 素 ,字某,生七岁,丧其父,贫不能家,母夫人提以归,教育于其外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