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王星

词典解释: tiān wáng xīng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七颗行星。1781年由英国天文学家赫歇耳发现。与太阳平均距离28?69亿千米。直径51800千米,平均密度1?24克/厘米?3,质量8?742×10??28克。公转周期84?01年,自转周期23?9小时,为逆向自转。表面温度约-180°c。有磁场、光环和十五颗卫星。国语辞典注音 ㄊㄧㄢ ㄨㄤˊ ㄒㄧㄥ  拼音 tiān wáng xīng星名。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第七顆星,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為二十八億六千七百萬公里,有衛星五顆。公轉週期八十四點零一年,自轉週期約零點七日,赤道半徑二萬六千一百四十五公里。為一顆橫躺的行星,自轉軸與公轉面呈九十八度的傾斜,原因至今不明。其周圍有九條由岩質粒子形成的黑暗細環。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3151页 第2卷 1407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286页

词典名字:

天王星

词典发音:

tiān wáng xīng

国语辞典

天王星 Tiānwángxīng

[Uranus] 按照与太阳的距离排列是第七颗行星,已知有五颗卫星,它的赤道直径约为地球的4倍

基本解释

天王星[ tiān wáng xīng ]

⒈  行星名。距离太阳第七近的行星,目前已知有二十余颗卫星,有行星环。属于类木行星,外观呈蓝绿色,大气成分主要为氢、氦及甲烷。自转轴与公转轴约略垂直,是太阳系行星中唯一「躺著」转的行星。

英语Uranus (planet)​

法语Uranus (planète)​

引证解释

⒈  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距离太阳的次序计为第七颗。其赤道直径约为地球的4倍,质量相当于地球的14.63倍。绕太阳公转周期约84年,光度较弱,周围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和甲烷。有光环,有五个卫星。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天王星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 天王星(Uranus)是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颗行星(18.37~20.08天文单位),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质量排名第四(小于海王星),几乎横躺着围绕太阳公转。
  • 天王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氦和甲烷。据推测,内部可能含有丰富的重元素。地幔由甲烷和氨的冰组成,可能含有水。内核由冰和岩石组成。天王星是太阳系内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温度只有49K(-224℃)。
  • 天王星的英文名称Uranus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乌拉诺斯(Οὐρανός),是克洛诺斯的父亲,宙斯的祖父。与在古代就为人们所知的五颗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的亮度也是肉眼可见的,但由于亮度较暗、绕行速度缓慢并且由于当时望远镜观测能力不足,未被古代的观测者认定为是一颗行星。直到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耳爵士宣布他发现了天王星,首度扩展了太阳系已知的界限,这也是第一颗使用望远镜发现的行星。
  •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内部和大气构成和更巨大的气态巨行星木星土星不同。同样的,天文学家设立了冰巨星分类来安置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