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牛

词典解释: rú zǐ niú 孺子:儿童。儿童游戏时牵着走的由大人扮成的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国语辞典注音 ㄖㄨˊ ㄗˇ ㄋㄧㄡˊ  拼音 rú zǐ niú孺子指春秋時齊景公的兒子荼,因景公曾銜繩假扮為牛,使荼牽行,故稱為「」。典出《左傳.哀公六年》。後比喻父母疼愛子女或甘願做公僕,為群眾服務的人。 扫描版:「」在《汉语大词典》第5320页 第4卷 252扫描版:「」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105页

词典名字:

孺子牛

词典发音:

rú zǐ niú

国语辞典

孺子牛 rúzǐniú

(1) [an adult dressed up as an ox in a children’s game]∶儿童游戏时牵着走的由大人扮成的牛

(2) [a man who is willing to serve the people]∶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基本解释

孺子牛[ rú zǐ niú ]

⒈  孺子指春秋时齐景公的儿子荼,因景公曾衔绳假扮为牛,使荼牵行,故称为「孺子牛」。典出《左传·哀公六年》。后比喻父母疼爱子女或甘愿做公仆,为群众服务的人。


引证解释

⒈  荼,齐景公 庶子。后借喻为人民服务的人。

左传·哀公六年》:“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
杜预 注:“孺子, 荼 也。 景公 尝衔绳为牛,使 荼 牵之, 荼 顿地,故折其齿。”
鲁迅 《自嘲》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郭小川 《登九山》诗:“人在变,思想在变,多少英雄甘为孺子牛。”

成语解释
网络解释

孺子牛 (汉语词语)

  • “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