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如泰山

词典解释

形容像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1.【解释】: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2.【出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3.【示例】: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我军阵地~。

4.【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坚固不可摧毁,从容不迫

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我军阵地~。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安如泰山山中宰相相与一口口不二价价值连城城下之盟盟山誓海海不扬波波光鳞鳞鳞次栉比比众不同同休共戚戚戚具尔尔汝之交交口同声声东击西西台痛哭哭丧着脸脸无人色色丝虀臼臼头深目目下十行行不从径径一周三三三两两两世为人人一己百百万雄兵兵不厌权权倾中外外刚内柔柔声下气气义相投投井下石石人石马马上功成成一家言言三语四四不拗六六亲不和和光同尘尘垢秕糠糠秕在前前仆后继继古开今今夕何夕夕寐宵兴兴云致雨雨丝风片片云遮顶顶名冒姓姓甚名谁谁是谁非非亲非故故人之情情不可却却之不恭恭而有礼礼为情貌貌似强大大中至正正中下怀怀丸操弹弹丝品竹竹杖化龙龙举云属属垣有耳耳不旁听听之任之之死靡二二三其德德厚流光光前启后后不僭先先人后己己溺己饥饥不择食食不下咽咽苦吐甘甘之如饴

词典名字:

安如泰山

词典发音:

ān rú tài shān

国语辞典

安如泰山 ānrútàishān

[as stable as Mount Tai] 安稳得如同泰山一样。形容稳固,不可动摇。多作“稳如泰山”

基本解释

安如泰山[ ān rú tài shān ]

⒈  形容稳定牢固如泰山一般,不可动摇。也作「安若泰山」、「稳如泰山」。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

安如磐石

一发千钧

英语as secure as Mount Taishan, as solid as a rock


引证解释

⒈  形容极其平安稳固。泰,也写作“”。

汉 焦赣 《易林·坤之中孚》:“安如 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孔明 曰:‘ 亮 虽居虎口,安如 泰山。’”
毛泽东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三:“张家口 被占领的当天下午, 蒋介石下令召集他的反动的国民大会,似乎他的反动统治从此可以安如 泰山 了。”

成语解释

安如泰山

【解释】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出处】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示例】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我军阵地~。

【近义词】坚如磐石、岿然不动

【反义词】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堪一击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坚固不可摧毁,从容不迫

网络解释

安如泰山

  • 安如泰山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ān rú tài shān,形容像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